借條上簽了名也寫了身份證號
后來發現姓名和身份證號均是偽造
借條是否有效?
欠款還能不能要回?
一起看看下面的案例吧!
基本案情
許某和辛某系朋友關系,2021年4月21日,辛某以資金短缺為由向許某借款10000元。后許某通過微信轉賬支付給辛某10000元,并在微信轉賬說明中備注為借款。辛某在與許某的微信聊天過程中拍攝借條一份發送給許某,借條記載內容為:“借條 今向許某借款人民幣10000元(大寫:壹萬元整),借款利息年化12%,立此為據。借款人:辛某甲 身份證:3XXX……”。后許某多次催要無果遂起訴至法院。
經查,辛某雖向許某提供了身份證號和借條,但借條中的姓名和身份證號與辛某微信賬號注冊的姓名與身份證號不一致,均系辛某偽造。
法院審理
辛某向許某出具的借條未簽真實姓名是否需要承擔還款責任?
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許某于2021年4月21日向辛某實名認證的微信賬號轉賬10000元,并在轉賬說明中備注借款,對借款交付的事實應予以確認,雙方之間成立民間借貸關系。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關于借款利息,雖然辛某向許某發送的借條照片的借款人署名及身份證號信息與公安戶籍信息查詢結果不一致,但其借條載明的借款數額及利息系其本人真實意思表示,故許某要求按照借條約定計算利息,應予以支持。
法院最終依法判決辛某于判決生效之日起五日內償還許某借款10000元及逾期利息。
法官后語
在民間借貸中,基于借款人向出借人出具借條并署名的信賴,出借人出借款項時往往不苛求借款人向其出示身份證,借款人往往也不主動向出借人出示身份證,可能存在借款人出具的借條署名與其真實身份信息不一致的情況。等到借款不能按期償還,出借人提起訴訟,審理過程中才發現借款人出具借條上的署名及身份信息不是借款人的真實身份信息。
本案中,雖然辛某向許某發送的借條照片的借款人署名及身份證號信息與公安戶籍信息查詢結果不一致,但許某向辛某實名認證的微信賬號轉賬,在轉賬說明中備注借款,可以認定借款事實。辛某應承擔償還借款及利息責任。